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社区 > 中试基地

【联合日报】聚焦2020山东省科协年会 科技引领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实业创新 中试基地在齐鲁工大对接专场做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1-06-26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发挥科协 “一体两翼”组织优势,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1031日至112日,省科协在滨州举办2020年山东省科协年会。此次年会的主题为“科技引领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实业创新”,150余名院士专家、近10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30家省级学会组织齐聚一堂,4位院士作主旨报告,多名专家学者作交流报告,院校、学会与政府、企业现场交流专题对接,签署相关战略协议。年会融合学术、科普、智库服务,聚焦区域经济,搭建平台网络,推进区域合作,打造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

院士专家

共襄一场科技盛宴

111日,在2020年山东省科协年会开幕式上,滕吉文、谢毅、单忠德、毕思文四位院士和海信集团副总裁于芝涛分别以“创新第二深度空间资源 能源探测催生新型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从热控结构到安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发展”“量子让生活更美好”“海信在长期主义驱动下的技术创新”为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我国地大、人多,但物并不博,国内矿产资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指出,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立足本土,是国家强盛振兴的根本。要在500-2000米的深度空间,去找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5000-10000米的地方去找石油和天然气。“未来资源能源的走向就是上天、入地、下海,实施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和开发已迫不及待。”滕吉文强调,当今国家公布的资源量指的是第一深度空间(0500m)找矿、勘探和开发的资源量,尚不能完全表征全国金属矿产资源量的全部;在深部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查和开发中,必须依靠新的认识和新的理念,采用先进的、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并建立起有自主特色的深部矿产资源探查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同时加速发展和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与仪器设备,并逐步产业化。

“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堆的热失控行为有效防护,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和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毅带领团队从二维材料的基础原始创新上寻找技术突破口,形成新一代纯无机智能热防护材料,可以形成高绝缘氧化层,阻止电解液泄露以后的爆炸,从源头上解决了新能源车的热防护问题。“0.5毫米厚度的防火薄膜,1100度火焰灼烧10分钟,背面温度不超过120度。”谢毅表示,这种新型防火包装特别适合锂电池等易燃品的包装和仓储。她与团队还制造了高透过无机微晶防火玻璃;通过源头创新,实现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绿色量产,大幅降低了气凝胶生产成本,并且正在与山东的企业合作气凝胶功能纺织品;最近又在高性能金属空气备用电源方面取得突破。“把能够了解到的、掌握的新材料做到登峰造极,我们一直在努力。”她表示。

“一切创新为了人,一切发展为了人,是所有科学研究的根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建议,科协要营造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自信,把创新作为自觉行动,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将创新当产品来抓。“做企业、搞创新要与大趋势的发展紧密结合。”他认为,在万物互联成为新趋势的当下,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将引发包括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等的产业全面变革,智能产品更加人性化、绿色化,更加优化、节能高效,平台化服务更加绿色高质量。作为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要把数字智能技术与生产制造融合,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同时坚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重,攻克前沿技术,构建智能装备技术体系,解决造得出、造得精、造得好的问题,“幸福制造,制造幸福。”

“量子是人类物质最基本的单元、最小的能量,量子世界具有经典世界没有的奇异性,这些奇异性是量子遥感特性研究的内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毕思文表示,量子力学带来了丰富的技术和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和历史,终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2014年,毕思文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台量子遥感成像原理样机研制;20207月,完成公里级量子激光雷达系统装置样机研制;同时还研制了量子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系统、量子图像处理算法等。他带领团队通过大量实验,突破量子极限和衍射极限,将量子成像引入数字人体技术研究,在中西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有初步的应用,研究成果还将用于环保、安检、地质灾害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中,量子科技将发挥颠覆性作用,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毕思文坚信。

“进入新行业的海信坚守两条铁律:一要关系国计民生,二要掌握核心技术。”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电子信息总裁于芝涛介绍,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立足点的科技发展和满足用户机制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立企之路,是海信的核心着力点。海信多年深耕产业转型,聚焦技术升级, 不断自我革新,构建全球协同研发体系,重视基础预研,强调产品开发遵循预研一代、储备一代、应试一代的研发路径,主动投入资源对前瞻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进行立项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高度关注创新文化构建,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研发人员主动创新、勇于创新,敢于承担创新失败风险的积极性;重视产学研融合,推动高校相关学科发展和海信的技术创新,打造了名企名校创新发展新模式。

 

产教融合

让科技成果早日落地

“科技创新是发展破局的钥匙,产教融合是动能转换的砝码。滨州科技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产教融合的机制愈加完善,产、城、人相融通的生态共同体逐步构建,一座‘智者智城’正在全面崛起。”年会上,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宝亮作主题报告时说,滨州市坚持科技引领,全面开启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同向发力,创新创造的潜能充分释放。

一座城因智创而动力丰盈。经过多年发展,滨州打造形成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家纺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正在加快汽车轻量化时代、后钢铁时代、绿色化工时代的产业布局,加速从全国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升级。

魏桥国科科技园是本届年会安排的观摩点之一,记者看到目前科技园主体结构已经封顶,七大研发中心扎实推进,采用共办、共建办学模式,建设一所与实业高度契合的渤海科技大学,成立渤海高等研究院。“去年8月份,魏桥与国科大、中信信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打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全球科创高地。”滨州市政协委员、滨州市科协主席许健说。

在另一家观摩点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该公司的纺织产品琳琅满目,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拥有“大家纺”与“大健康”两大完整生态产业链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家纺行业和印染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科技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公司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国内外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完整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企业负责人说。

一座城因智能而活力充沛。近年来,滨州规划建设了以魏桥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支撑的五院、十校、N基地,打造区域科创高地。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已确定入驻机构116家。该项目致力于打造集‘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科技研发转化中心、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产业集群,将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服务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创新综合性服务平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刚介绍,研究院实行1+N+3的运营模式,“1”是基于大数据、检验检测、展示交易等八大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N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众多新型研发机构。“3”是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全面建成后,能容纳300家企业的研发机构,500家科技服务机构,1.5万名科研人员。

产教融合要强化校企“深”合作,院校、企业“双元教育”。目前滨州涌现出了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康养+研创+制造+教育的愉悦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校企一体,订单培养比例达到30%,实现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最全、补贴最高的2020版人才新政。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三进”工程,在21所高校和多个国家设立工作站,引才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去年以来,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2.1万人,高端专家近200人,其中清北等双一流毕业生431人,呈现出人才净回流格局,形成了群贤毕至、精英汇聚的浓厚氛围。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与滨州市重点产业专题对接会是年会的重头戏。“邀请相关专家围绕生物工程、生态环保、光纤传感、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重点推介,推动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持对接会的省科协副主席张波说。

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刘新利教授推介了“中药材发酵技术及产业化”成果。他举例说,以“苍山大蒜”为原料的发酵黑蒜,以红枣、桑葚、枸杞为原料的发酵产品,以奉节中药材为主的特殊膳食,让百姓在生活中补充营养、提升免疫力,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山东省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博士赵悦在现场发布了最新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山东省科学院通过持续开展实施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深入推动科教产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赵悦说,近年来,与枣庄、威海等19个地方政府共同设立了产学研基金,实现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总额11101万元。

“省科协年会组织多场高端学术论坛和产学研现场对接会,联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开展“金桥行动高层次人才滨州行、重大科技平台和重点企业调研等活动,共话高端学术交流,共谋滨州发展大计。希望通过年会各项活动,加强交流,相互促进,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山东、在滨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说。

把“科创中国@山东”打造成金字招牌

今年530日,中国科协启动“科创中国”建设,同时打造了海外专利信息资源平台,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旨在发挥科协人才智力资源和组织网络优势,实现人才聚合、技术集成,让科技更有效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科协紧紧抓住建设‘科创中国’平台的有利契机,着力打造‘科创中国@山东’服务品牌,与‘科创中国’上下贯通、融为一体,在‘科创中国’大盘子中结合山东实际、做好自选动作,助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表示,“科创中国@山东”建设是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组织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科协组织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时间过去5个月,“科创中国@山东”建设效果如何?能否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实际,紧扣创新资源供给与地方实际需求,急产业、企业创新发展之所急,解产业、企业创新发展之所困?作为我省入选“科创中国”的首批试点城市,青岛、泰安两市科协主席分别介绍了推进“科创中国”建设的具体举措。

“青岛市科协成立‘科创中国’试点示范市建设工作专班,构建区市、功能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站,形成部门互动、市区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青岛市科协主席王建说,该市科协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的推进格局;坚持市场导向,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创新生态;搭建会展平台,发掘创新资源,架起企业家与科学家、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联系的桥梁;扎实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权威、专业、开放、国际化的实体经济与创投风投交流合作平台 ;同时以赛引才聚才,激发创新活力,导入学会资源,赋能创新创造,与全国学会探讨成立废旧轮胎、橡胶循环利用全产业链联盟,中德智能制造技术教育研究院等创新型组织;围绕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泰安市科协把企业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协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广网络、多部门协同推进,企业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泰安市科协主席张秀峰介绍,该市科协把“科创中国”试点市作为服务泰安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构建市、县、乡三级组织推广体系,统一部署、统筹推进,使工作向纵深发展;将科技信息推广应用融入各类培训和活动,形成全覆盖、多角度的培训格局;并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企业积极对接全国学会高端创新资源,搭建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精准对接需求,真正实现科技信息推广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注册并使用该数据库的企业有683家,注册“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企业107家,130多家企业通过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300余项新专利,产生的经济效益近40亿元,企业对科协提供的服务满意度达100%

“滨州市科协借承办省科协年会的契机,推动‘科创中国’及我省各类科技资源在滨州落地,多措并举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滨州市科协主席许健介绍,该市科协搭建“科协沙龙”线上线下常态化交流平台,联系对接重点科技专家,搭建起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专家资源共享于一体的产学研融合平台;实施摸清需求、搭建桥梁、精准对接、长效服务“四步工作法”,探索建立新型“会地合作”工作机制,将上级学会人才、项目资源与滨州优势产业有机融合;摸清企业发展需求,搭建起企业需求与上级学会资源有效对接的桥梁;建立“地方科协+相关部门+地方科创平台+地方企业”组团联系对接上级学会、科研院所新模式,让对接各方面对面,切实增强对接实效性;深入开展“1+N”重点联系工作,保持与相关学会、高端专家的定期联系,为滨州广聚人才资源;同时紧盯全市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关键领域,瞄准学科前沿,打造“渤海科技论坛”高端学术品牌,持续加深科技要素助力创新发展的影响力。

“将海外专利信息资源推送给企业,能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对接,增强企业研发人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创新效率,促进企业产品改造升级,是‘科创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利印介绍。

“各市科协要强化争的意识、抢的劲头、拼的作风,积极行动起来。”王春秋指出,要扭住关键环节,利用好“科创中国”创新资源网上共享平台这个专利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动本地创新资源平台与这个平台融通共享,促成长效化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善于借势搭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协专利信息资源库应用范围,把科协资源推介出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依靠各省级学会,重点围绕“十强产业”,组织开展好科技服务“三级联动”行动,做实科技服务活动;坚持项目为王,推进“科创中国@山东”建设的成果体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落地、人才引进、解决技术难题等实际成效上,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彰显更大科协价值,把“科创中国@山东”打造成服务创新发展的金字招牌,让这块金字招牌真正亮起来、响起来。

滕吉文

向第二深度空间

要资源



“我国现在的石油进口量是71%,天然气进口量是43%,铝矿进口量是55%,铁矿进口量是50%。”说到我国资源、能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滕吉文院士深感时不我待,“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资源、能源是根本。”

86岁的老先生身板笔直、精神矍铄,依然为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殚精竭虑、倾心投入。联系国际上对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探查、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滕吉文认为应首先把成矿带、矿集区、矿田有机联系起来,把地下5公里以上的结构、物理属性搞清楚。“同矿产资源一样,把油、气的成藏与生储搞清楚,才能寻找其分布。”他说,在1万米的深度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国际上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只适用于各自地区,我国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高精尖的地球物理观测仪器和设备创新研发非常必要与紧迫。”他表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就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切实抓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产业为龙头,将产、学、研密切结合起来去创造未来。

“我与山东缘分颇深,来过很多次。”滕吉文说,建设创新型城市,现在有一些好的经验,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及历史沿革借鉴使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做好产教融合、实业创新。“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世界一流技术方面,是一个龙头单位。”他建议山东的城市与科学院大学合作,打造研究院,推动科学技术、高端技术的发展。

 

毕思文

量子世界

神秘而宏大


作为首位在学术界提出量子遥感新学科方向的科学家,毕思文院士遨游量子世界20年, 带领研发团队经过量子遥感理论、信息、实验、成像,及量子光谱成像、量子遥感计算和探测等阶段的研究,在量子遥感基础理论、科学实验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克服诸多难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创建了量子遥感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

他提出量子遥感态的光谱精细结构、量子光谱结构表达式和量子光谱中的能量分布,发表了《量子光谱成像》等专著,为量子遥感学科创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2006年开始,开展量子光场压缩态量子成像实验研究,提出量子光谱成像新概念,为量子遥感成像提供了实验支持。并采用新的成像技术方式,满足了成像距离大于1公里工程样机和轨道高度500-800公里的星载方案,完成量子激光雷达工程样机设计,堪称中国量子学科第一人。

“经过反复实验研究,量子光场可实现长时间稳定的成像效果,从而将量子遥感成像技术实用化、产业化。”毕思文自豪地说,与传统成像对比,量子成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低噪声、高分辨率和高成像质量,比传统成像分辨率高2-5倍,能够获得更深刻、更丰富、更微观的成像信息。“经过量子软件处理,模糊的照片变得非常清晰,可用于城市交通对比、人脸识别等;生物医药量子光谱成像技术比X光和CT清晰度提高2倍,能够帮助医生科学诊断,而且对人体没有辐射。”

如今,他又把目光投向量子纳米材料研究。“把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的技术创新路径,影响极其深远。”